嘉德拍卖
新闻 > 热点 > 正文

收藏与文化散谈:怎样从收藏的视角看文化?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7-10-25 来源:收藏快报

摘要: 古代附庸风雅的收藏者,总是占有很大比例的,这与现代社会是契合的。他们藉以表示自己有文化素养,有精神财富。这些人一般都不缺钱,只是附庸而已,并无风雅。他们既是赝品的受害者、传播者,也是收藏文化的亵渎者。

原标题:收藏与文化散谈


汉十二生肖绿釉罐


汉十二生肖绿釉罐


周芷巗竹根雕陷地深刻琴台知音笔筒


周芷巗竹根雕陷地深刻琴台知音笔筒


历史上,凡收藏成规模者,要么是帝王将相,要么是达官显贵,要么就是名人仕子。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一是“无以果腹,何以藏金”,二是“居无定所,无以藏笈”,三是“目不识丁,何谈文化”。庶民百姓既无能力参与大规模收藏活动,也无能力参与大规模古玩文物的破坏性活动。


颠覆发生在当代社会。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几千万平民百姓参与收藏活动的事情,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帝王将相达官显贵们的“专利”,被极限地平民化了。从未发生过的——几千万平民百姓打着“破四旧”的旗号大肆破坏古玩文物的事件,也在上世纪60年代发生了,甚至许多几百上千年的古刹名寺和历史名人墓地,也未能幸免(图1)。现在70岁上下年纪的人都理当记得,晚清、民国乃至明代的陶瓷、杂件、书画等古玩文物,65年前是确凿的许多人家都有。但那时日迁徙搬家是家常便饭,而且大都像现在稍稍富有一点的人家乔迁新居,旧的家具电器舍弃不要一样,瓶瓶罐罐以及墙上的书画大都舍弃不要。我生长在一个且富且贵的民国大家族,家道败落后,我自己的家就曾多次搬迁,瓶瓶罐罐成了累赘,砸碎扔进垃圾堆是上策。这样的破坏性行动,我就曾亲自参与……这种文化的摧残,“60年代”只不过是“登峰造极”而已。


傅正初先生说,“废兴之际,大家败落,传家之宝亦多湮没。抑或流落市肆,几经转手,岂易留得崭新整齐?犹忆十年浩劫(即“文革”期间),古旧物品一概视为罪证,唯恐弃之不速。故民间藏百器,是已销其九九矣(意即99%都已销毁)”。我国的一大批1966年以前在文博考古单位工作的专家学者的结论同傅正初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真正的宋、元、明三代乃至清代的官窑名瓷,绝大部分都集中在故宫博物院,后来从中调拨了一批支援部分省市博物馆。因此,民间纵使流传有宋元明清四朝名瓷,几百上千年,历经天灾人祸战乱,必已所剩无几。


清朝乾隆年间的宠臣纪晓岚,曾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述,他偶遇一妇人出卖类似哥窑笔舔的出土小器,很是喜欢,但该器有点小毛病,犹豫再三,终于放弃。此后他研究了《广异志》等记述,发现那小器竟是“朱盏”,唐宋时期研磨朱砂的。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古物,怎么就轻易放走了呢?于是四处打探找到那名妇人,“朱盏”早已易主。纪晓岚告诫后人,有人宁愿花大价钱去买仿制的赝品,真正几百年的老古董,却因为一点必然会存在的小瑕疵,竟任它失之交臂,有眼无珠。


这是200多年前发生的一件小事,那时日遗珍尚且如此稀贵,今日的许多“收藏家”屈指一算,便是家藏几件甚或几十件宋代汝、钧、哥、定以及元、明、清青花等名窑名器,这种可能性有多大?


与之相反,几千万平民百姓涌进收藏领域,原本一件明瓷100个收藏者在寻找,突然间变成10000个收藏者在争夺,赝品制造业应运而大兴大盛,乃至如今的赝品漫天飞舞。


因此,踏上收藏之旅,收藏爱好者一定要先端正一个认识,那便是,历史上遗传至今的古玩文物,因为出现过文化认知严重缺失的年代,毁损严重,决不可能“千万古玩店,家家尽古玩”。但又并非绝无仅有,没有被发现的古玩文物,仍然是有的。


为历史文化拾遗补缺


中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内外学者,都倾向于这样的一个定义,即文明包含技术、技巧和物质本身;文化则是人的价值观以及信仰、道德、理想、艺术等因素。但是,文明从属于文化。也可以这样说,文化首先是历史现象,其次也是社会现象,它集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那么,怎样从收藏的视角看文化?文化是收藏品的内涵和外延。比如一只青花瓷瓶,纹饰图案画的是什么内容,寓指什么,好不好,好在哪里,器型漂不漂亮等,这些都是文化范畴的东西。而釉、胎、制造工艺以及谁人所有、产自何时以及社会地位如何等,便属于外延的部分,可以匡正在文明的范畴。所以说,任何一件有价值的历史古玩文物,一定是文化和文明的集合体,理所当然也就是历史的承载体。


我们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流”的是什么?流的是光阴,光阴的脚印存留在历史前进的每一个节点上。这个节点,便是物质,是国家馆藏和民间收藏的每一件有价值的古玩文物。没有大量国家馆藏和民间收藏的传世和出土文物的佐证,中华文明便是子虚乌有。收藏的贡献,不可谓不大。


因此,我们理当认识到,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应该源发于对历史的一种真诚敬畏,对文化的一种深刻认知。因此又可以说,我们在收藏古旧物品的时候。不管你是否自觉,凡收藏古玩文物,事实上就是在收藏历史文化,在为历史文化拾遗补缺。


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是民间收藏补充或者校正现存历史文化读本的贡献,究竟有多大。比如民间收藏的这件汉代十二生肖绿釉罐,至少可以告诉今天的考古学家,汉代十二生肖排列,与今日的异同在哪里?绿釉罐上的动物写生、人物造型,在绘画艺术方面对今天的艺术家们是否有所启迪?而这件周芷巗竹根雕陷地深刻琴台知音笔筒,迄今还是首次发现的周芷巗竹根雕陷地深刻作品,学术价值如何探讨?又比如这件清三代祭蓝釉三管葫芦瓶,即是当时祭蓝釉三管葫芦瓶制器工艺和釉面特征的最好参照件之一。事实上,在民间收藏家中,收藏一二件珍稀上等级文物的还大有人在。他们为补充或者校正历史文化篇章作出的贡献,理当得到社会的认可。


民间收藏是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相信今天的学者们不至于轻易地嗤之以鼻。


浅绛彩人物纹瓷筷筒


浅绛彩人物纹瓷筷筒


秦汉青金石雕斑鸠


秦汉青金石雕斑鸠


历史上出现过不少收藏家,我们不说宋徽宗、乾隆皇帝。商代有妇好,贝币、玉器等收藏极其丰富。明代有严世藩酷爱收藏书画,有赵明诚醉心于收藏青铜器,清代有和珅收藏百宝,民国有张伯驹、王世襄等六大收藏家。他们都是权贵,抑或权贵之子,没有“五斗米之虞”。他们为什么热衷于收藏?诸多原因中,理应首推雅好,也就是说,收藏是一种雅逸的兴趣和爱好,又由此演绎出许多像张伯驹一样,从文化的角度认准了,便舍弃家财,为国家的历史文化,抢救国宝国粹的感人故事。


古代附庸风雅的收藏者,总是占有很大比例的,这与现代社会是契合的。他们藉以表示自己有文化素养,有精神财富。这些人一般都不缺钱,只是附庸而已,并无风雅。他们既是赝品的受害者、传播者,也是收藏文化的亵渎者。


赝品的危害,有一例足以为证。明代嘉靖年间,权臣严嵩之子严世蕃附庸风雅,四处放风想收藏《清明上河图》。御史王忬得罪过他,便请装裱师汤某帮忙,希望找到《清明上河图》送严。汤某人呼汤裱褙,当年裱画高手。他无计可施,转请赝品高手黄彪父子仿制一幅,几乎与真品无异。王忬持以送严世蕃,果然瞒过了严世蕃。后来汤某嫌王忬所付酬金偏低,反向严世蕃告密,王忬大难临头,后来冤死狱中。  


古玩生意不属收藏之列,然买卖往来,与收藏息息相关。亦有古玩店老板以淘汰式经营方法进行收藏,平日收购觅获的古旧物件,不珍不贵者上柜,珍贵者秘而藏之。其目的仍然是囤积居奇,落足点还是在“生意”两个字上。


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其动机,应当立足于发现历史文化遗存,收集历史文化遗存,研究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传承历史文化遗存,让历史文化遗存发挥爱国主义教材的积极作用。这种收藏是最高境界的文化活动,譬如广州市番禺明珠古陶瓷标本馆的谢伟垣夫妇,收藏30余年,收集历朝历代古陶瓷残器和碎片十余万件,自费建造楼馆保护。公开展出的展品,竟然陈列在自然光下。其认为,既然要传承文化,就要为参观者识得庐山真面目着想,瓷器在自然光下才好识别,对广大收藏者有好处。


其发现之用心,收集之努力,研究之细腻,保护之认真,传承之愿景,都堪称收藏文化之楷模。


收藏既然是一项文化活动,培养和充实文化认知,自然就是前提。怎么样培养和充实文化认知呢?


不知道收藏队伍中,有多少人知道中医学中的《汤头歌》。《汤头歌》背得滚瓜烂熟,开起方子来便会得心应手。无论你的收藏如何择向,收藏“汤头歌”也需要背一背。比如“历史年代表”,又比如“陶瓷演化史”“竹木雕演化史”“玺印演化史”都需要大致了解,才不至于地摊主指着崭新的瓷瓶说是元青花,你的年代概念却云里雾里,距今多少个春秋,要扳着指头临时抱佛脚。


当然,最要紧的是要敢于承认自己文化知识浅薄,放下面子,端正态度,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切不可像有的人那样,强不知以为知。


“多看多听”,又务必要“多想多问”。如今的古玩鉴赏书籍花样翻新,你抄他的,他抄我的,以讹传讹者占了很大的比例。我曾经统计过,仅是一个“蛤蜊光”,四五个编著者便有四五种解释,收藏者们应当听谁的?不多想多问,便有些盲目。


收藏同样要具备孜孜不倦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同时又要具备知错必改的谦逊品德。


将赝品当真品的事情,在收藏圈中转了几十年的老手,都难免不发生。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曾在宁乡夏拓铺花12000元,买回来个假古董。请教古玩店老板,各有各的说辞,反而不知所以。于是我将它立在书桌上,权当“走麦城”的教训,请了一个月假,闭门读书,在收藏的文化脉络中细心求证,终于明白古玩中蕴藏的深刻文化内涵……回头去地摊上实践,边收藏边研究,边作文,两三年后,终于不再被市场摆布,收藏得心应手了。


在文化知识面前,认输服行并不丑,要具备一颗在机遇面前有准备的头脑,就要有知耻而后勇的骨气,才能稳步前进。


大家常常提到收藏实践中的捡漏,捡漏的发生并非偶然,恰恰就是这种综合文化素质的反映。2016年春日,长沙古玩商打电话告诉我,发现赤壁有名退休公务员家藏126方篆刻闲章,我要他随意挑送几方来。方方氧化包浆老旧、岁月痕迹了然、印钮古朴精美、边款娴熟贯气、印面金石味很浓。不单全为名家遗存,其中竟有方介堪的灯光冻闲章、韩登安的封门青闲章等,皆为珍贵印材,令人惊讶不已。我当即拍板,全要!此后观赏过这批闲章的10多位收藏界朋友,没有人不啧啧叫好的。


有人好奇,此人什么时候研究印玺了?恕我拉虎皮作杆大旗了,早在2001年,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研究员、印学家陈根远,就曾赠我他刚出版的《陕西古代印章》。藏书中亦有《鉴识古印》《中国古印玺》,当然,涉猎而已。


用文化去解析藏品


真正的收藏家是具有“鉴定”与“欣赏”两种才能的人。真正的鉴赏家,首先应该是收藏家。“鉴定”与“欣赏”,是收藏文化的两个基本点。


古人制器,绝大部分都依凭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或诗或画加以美化。那么,古人“器必有图,图必有意,意必有指”,你能够尽快地解读吗?这是文化的探寻,不懂得,或者说不愿意作这种文化探寻的,就不具备收藏者应该具备的探索精神,这种精神,事实上也是一种文化根基的表现。比如一个浅绛彩人物纹瓷筷筒,画的是一名捧卷仕女,她身前一鹤,旁有绿树,作者为清末瓷画家余焕文。读者大多不能读释出瓷画内容,其实画的就是《红楼梦》中的史湘云。“《红楼梦》描述史湘云“蜂腰猿臂,鹤势螂形”,史湘云“女中豪杰”神姿了然。史湘云曾与林黛玉中秋节排律,脱口吟得警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将自己比作孤鹤。筷筒上的仕女,不是史湘云还能是谁?又比如一只青花小罐,画的是小儿玩炮仗。收藏界五六个朋友见了,都能脱口而出说是“婴戏图”,再请其一言以蔽之,则无以作答。看看孩子们身后的落叶枯枝,冬日无疑,不就是“炮仗一声除旧岁”吗。


有的收藏品,其历史文化内涵,也许一年两年甚或一二十年都读释不清楚,偶然一个机遇,却会茅塞顿开。比如一件秦汉以前的小器,一直认为是石雕苍鹰。那年在泰国,下榻在一酒家的20层,忽然发现隔着窗玻璃竟住着一窝斑鸠,其中一只的剪影,正酷似我的石雕苍鹰。我立时猛醒,是斑鸠而不是鹰!回到长沙,行装甫卸,迫不及待找出细看,不单不是鹰,而且材质是青金石。古人尊斑鸠为吉祥鸟,先秦时期则以鸠杖为权杖,两汉以来都被喻作健康长寿的象征,授老人以鸠杖。秦汉青金石雕的善良斑鸠,错被视为猎杀生灵的苍鹰,文化的错位,读释完全不一样了。


《宋史·儒林传一·孙奭》有句话,说“有从奭问经者, 奭为解析微指,人人惊服”。“解析”二字,用在古玩文物的鉴定与欣赏,真是再确切不过了。材质要“解析”,工艺要“解析”,年代要“解析”,文化内涵尤其需要“解析”。解而析之,即可成篇,自然便突出收藏文化了。如此一来,发生文化错位的现象,至少便可以降到最低点。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