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最美四月天,松美术馆迎来第二个大型展览“明月松间照——中国古代绘画中的 ‘松’”。与开馆展“从梵高到中国当代艺术”的现代风格完全不同,此次展览追慕东方古意,同时在气息上与松美术馆的现场氛围十分契合。
展览名称:
明月松间照—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松”
展览日期:
2018年4月29日- 7月29日
展览时间:
10:00 - 17:00 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
北京市顺义区格拉斯路 松美术馆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唐· 景云和尚
最美四月天,松美术馆迎来第二个大型展览“明月松间照——中国古代绘画中的 ‘松’”。与开馆展“从梵高到中国当代艺术”的现代风格完全不同,此次展览追慕东方古意,同时在气息上与松美术馆的现场氛围十分契合。
“明月松间照”
顾名思义,这次展览以“松”为主角。在栽种199棵东方迎客松的松美术馆进行这样一场情境交融的以“松”为专题的古代绘画展,或许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46件在展作品,囊括了宋、元、明、清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类型,其中不乏名家之作,亦有不为人熟知的隐逸高手之作,史海钩沉,吉光片羽。这些作品众口同声,际会于“松”,通过对“松”的不同视角以及不同表述,反映出中国人对“松文化”的特殊情感,以及它在历史画卷中的超然地位。
宋代大家王安石《字说》云,“松为百木之长,犹公也,故字从公”,可见自古以来,“松”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歌咏诗赞,并借以喻世明志、畅怀抒情。在中国艺术史上,自宋元以来,那些百代标程的宗师巨匠都留下以“松”为表现对象的不朽名作,尤其山水画,几乎到了“有山必有松,无松不画山”的地步。除了世界各大博物馆外,民间收藏也蔚为大观,此中盛景,不胜枚举。此次优选以“松”为题的遗韵散珍,颇见得传承有序的历史功绩。
这次大展根据作品的情境表达,依次分成“松下问”、“松上寿”和“松间游”三个部分。“松下问”主看古人结庐松下,持杯畅谈,求仙问道,如明朝宫廷画师商喜《山楼赏雪图》、宋代佚名《汉宫秋图》、清朝项圣谟《松花图卷》以及难得一见的明宣宗皇帝赏玩之长卷《四季赏玩图》;“松上寿”主议宫苑德裕,借松言寿,如乾隆皇帝《书画合璧四友图》、清朝徐玫《旭日松涛》;“松间游”主事松风万壑,极目游观,如袁耀《骊山避暑》、禹之鼎《禅悦图》、张崟《松山观瀑图》、蔡含《古松献寿》等。这三大部分以年代为序列,从不同角度分别展现了文人墨客对“松”的依托、寄情和立意,具有丰富而多样的表现力。
过往古代绘画展通常以纵向梳理,与之略异,本次展览借“松”主题的横向切面为样本,同时采用以“赏”带“鉴”的策展思路,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唤起观众对中国绘画之美的多样审读,进而以平等视线尊重艺术史的“高下”殊位,还原我们艺术史资源的丰富生态。为了更立体地呈现古代文人的创作环境,展览还独辟一室陈列文房器物的“长物志”,十余件文房展品无一例外也是通过“松”的形态迁想妙得。
“长日独坐松间,时雨初过,夕阳照映,林影参差,微风动叶。一缕茶烟轻透,无非糁糁松花,今时问谁解得?纵使即真,莫非浮幻”(清代项圣谟)。在松美术馆柯臂当舞的现实松林中,回望墙上丹青松影,虚实相间,古今对视,大有“明月松间照”、“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慨叹,可谓妙极。鉴于松美术馆与“松”的特殊关联、对“松”的独特情感,此次展览将成为未来以“松”为主题系列展的一个开篇,松间问答,生生不息。
本次展览特别邀请徐累担任策展人,颜明担任学术总监,黄玄龙担任文物顾问,苏泓月担任文学顾问。同时,展品也得到“松风雅集”以及各位资深藏家的大力支持。
松美术馆——“艺术的容器”
针对此次大展,创办人王中军先生如此说:这是松美术馆举办的第二个展览,我对它的期望很高,在此也要感谢策展人徐累老师和学术总监颜明老师的大力支持,让展览得以顺利举行。之所以选择以“松”为题,主要是源于我个人对松树的喜爱。“松”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文化”的最重要的符号之一,也是东方艺术审美中极具代表性的表达载体,而在松美术馆举办这样一场关于“松”的展览,更是一种非常浪漫的契合。我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能让来到松美术馆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在充满现代艺术气息的建筑中感受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韵味和静谧之美,而这样的碰撞与融合,也正符合松美术馆的艺术个性和学术表达。
松美术馆建筑“简约”、“净白”,去除了一切符号,使得“松”成为一座极具包容力和承载力的“艺术容器”。第二个大展期间,观众在主馆地上一层悠然回味中国传统绘画韵味的同时,还可在主馆地下一层的4个展厅里赏析到松美术馆珍品馆藏。一层是以“松”为主角的水墨大展,另一层则是以油画和雕塑为主的艺术呈现。在同一个建筑空间内,进行这样趣味横生的东方与西方的对话、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正体现了松美术馆“艺术容器”的特点与态度,“净”之观感,“无为”之气息,让观者抛却繁杂,使艺术百态毫无顾忌的展现自己的语汇和活力,令观者得以自由穿梭于艺术之林,在与不同形态的艺术作品进行交流同时完成认知和思索。
前一秒是二维画面里的松,后一瞬漫步在松林之间、阡陌之上,这样的意境或许只可在“松”体会和感受!
重点展览作品
项圣谟(1597-1658) 松花图卷(手卷)清 26 * 152.5cm
项圣谟,明末清初画家。字逸,后字孔彰,号易庵,亦有“松涛散仙 ”别号。浙江嘉兴人。祖父项元汴,为晚明著名书画收藏家和画家,故项圣谟自幼精研书画名作,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境界明净,极富书卷气。亦精书法,端庄严谨,峻拔出脱;善赋诗,文辞警策凝重,悲壮慨然。国破家亡,晚年家贫,而志存高洁,不交权贵,卖画自给,后人评论其诗书画构成“崛起之豪 ”的完整境界。著有《朗云堂集》、《清河草堂集》、《历代画家姓氏考》、《墨君题语》。项圣谟善画树,尤善画松,有“项松 ”之誉。此图卷满眼莹碧,取意汉魏仙道思想中的松花长年,以细笔绘岁寒双松,远近成对,近处双松翠冠如盖,繁枝里藏着一位采松花的小童子;山石错落有致,茸草青苔,鲜洁无尘。据项氏自题,时逢山斋松花盛开,命童子采收,贮存为食,并作《采松花》诗三首,又因昔日岳大司马曾作《咏松花》色、声、香、味四题,于是绘此图相配。
佚名 四季赏玩图卷(手卷)明 35 * 720cm
与明代帝王有关的行乐图,目前存世有数幅,如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宪宗元宵行乐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宗行乐图》卷等。此幅《四季赏玩图》,曾在大英博物馆“明:皇朝盛世五十年 ”展览中展出。画卷描绘皇室四季赏花行乐的场景,春日赏牡丹、夏季赏红莲、重阳赏金菊、冬季赏雪梅。头戴黑色便帽、身穿绣金龙袍的宪宗皇帝,前后共5次出现在画面里。松树亦出现在各个桥段,扮演重要角色:一开始,宪宗皇帝坐在双松下的草堂里观看女童荡秋千;春赏牡丹时,宪宗所坐的琉璃凉亭外,被古松围绕;秋冬交界处,以青松和雪松表示季节的变化,雪松下的便殿也银装素裹,宪宗也换上棉袍,戴着貂皮帽。画面瑰丽堂皇,一派太平喜乐氛围。
徐玫(生卒年不详)旭日松涛(立轴)清178.5 * 81cm
徐玫,清初画家。字采若,号华坞,苏州人。主工花鸟、人物,兼事山水,赋色妍雅,生动尽致。善临摹古本,与柳遇并挟盛名,“两人凡临摹古本逼真处,可谓之翻身凤凰也 ”。因其技艺出色,后供奉内廷,曾参与绘制《康熙南巡图》,亦有《春宫图》组画存世,人物、园庭、植景无所不精。唐代无可和尚诗:“与鹤来松杪,开烟出海波。 ”仙鹤、松树、旭日、海波,这种组合象征着长生不老,延年益寿,为宫中祝寿的标准样式,类似图式也出现在郎世宁笔下。虽然此画是“寿与天齐 ”的命题创作,但从画风可以看出,徐玫不仅继承了宋人画法,而且注重写生,凡笔到处,无不古意而生动,难怪王石谷对他有“立法精妙,直入宋元名家之室,虽仇(英)唐(寅)诸公,亦不得专美于前 ”的赞誉。
袁耀(活动于乾隆中期)骊山避暑(立轴)清240 * 118.1cm
袁耀,清代画家。字昭道,江都(今江苏扬州)人。画家袁江之侄。约活动于乾隆中期,以界画见长,工整华丽,画风与袁江相近。偶作花鸟,亦甚佳。袁耀擅作山水,楼阁界画,气势恢弘,题材常为《骊山避暑》、《蓬莱仙岛》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且能作高头大卷,其精品甚至超过袁江。此画描绘唐明皇前往骊山华清宫避暑消夏的情景,画面远景高山崇岭,云雾缭绕,层层楼阁,华美壮观,如琼池仙宫。画面左下方雕砌精美的石桥上,一行宫中人往楼阁的方向去,华盖、羽扇彰显尊贵身份。袁耀将传统建筑画与院体山水巧妙相融,其华丽精致的风格,为清初扬州工致流派的典型代表。
禹之鼎(1647-1716)禅悦图(手卷)清 35.3 * 80cm
禹之鼎,清初画家。字尚吉、上吉、尚基,江苏扬州人。康熙年间供奉内廷,授鸿胪寺序班,入值畅春园。工山水、人物,尤精写真,作品多为当时的重臣文翰传神写照,“一时都下名公通人描画殆遍 ”,自称“必逢佳士亦写真 ”,是继晚明曾鲸之后又一位杰出的肖像画家。此图作于康熙三十九年,作者时年五十四岁。传主为清初文坛领袖王士.,曾在扬州为官,禹之鼎十多次为他画像。“禅悦 ”一词是佛教用语,形容参禅悟道之后的法喜。此画借佛教精神,彰显中心人物退养林泉、游神禅悦的气韵风度。用笔纤润,设色明丽,一株象征长青不老的百尺翠松横贯画面,松萝低垂覆罩茅庐,松下白鹤振翅,引吭向天,茅庐里趺坐这位着淡黄衲衣的一代宗匠。几案上放置经函和拂尘,茅庐外涧泉如明月,此类涧泉多见于水月观音画。诸多王氏门下晚生如汪绎、林佶、蒋仁锡等纷纷题诗奉颂“金粟前身 ”、“妙谛嗣续 ”,末篇钱名世因雍正朝“文字狱 ”而受迫害,墨迹存世极少,尤为罕见。
张崟(1761-1829)松山观瀑图(立轴) 清133.5 * 55.5cm
张崟,字宝崖,一字宝岩,号夕庵、且翁、夕庵老人,铁瓮城东蛰叟。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所居曰“饮渌草堂 ”。幼承家学,以诗画著名京江。花卉、竹石、佛像皆佳,尤擅山水,善画松,时顾鹤庆善画柳,有“张松、顾柳 ”之誉,世称“丹徒派 ”。此画描绘崇山幽壑、危岩高岗之间,高士携友宴坐茅亭,听泉论道。亭后危磴入云,寺观楼阁深藏山荫。画面构图巍伟,雄奇郁茂,虚实结合,山林野趣尽出于纸墨之间。由左上方的题识可知,此画创作完成后,画家自藏三年,花朝节与友人饮酒,一时起兴,展图共赏,结果被友人索去,便补了段题跋,是为画外趣事。
蔡含(1647-1686)古松献寿(扇面)清19 * 58cm
蔡含,明末清初女画家。字女萝,号圆玉,江苏吴县(今苏州)人。著名文人冒襄侧室。擅山水、花卉、禽鱼。蔡含常与冒襄另一妾金.合作绘画,人称“冒氏两画史 ”。世人常知冒辟疆与董小宛,鲜知冒氏有一位工绘画,尤其擅画古松的侧室蔡含。闺阁女子,能放笔画松,且笔墨老辣劲健,实属女中才子。后来“虞山派 ”诗人邓林梓作《画松歌》赞她:“少君贞心比老松,千岩万壑在胸次。四方乞画无虚时,缭绫侧理满箧笥。每因能事苦迫促,君公墙东避不啻。 ”说明她的古松图在当时士大夫阶层十分抢手,这幅古松献寿即是证明。一株盘回老松,簇簇松叶攒针于枝,根根有力,层次分明,扇面虽小,却有大气象。加上冒襄对题,是不可多得的琴瑟唱和之作。为《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唯一著录的蔡含作品。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松美术馆整个外观构造就很雅致的感觉,期待展览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