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穿越大洋的艺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埃斯凯纳齐艺术博物馆藏19 - 20世纪风景画展”展出了50幅19世纪时期前往欧洲的美国艺术家所创作的优秀作品,作品时间跨度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
原标题:自然的理念如何“轻易”地在国家之间流动
翻晒干草的人 温斯洛·霍默
美国和欧洲的画家如何在其风景画作品中创造民族认同感?描绘自然的理念如何“轻易”地在国家之间流动?一言以蔽之,国际交流对艺术有着怎样的影响?即日起至2019年3月17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穿越大洋的艺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埃斯凯纳齐艺术博物馆藏19 - 20世纪风景画展”正在回答这些问题。
本次展览展出了50幅19世纪时期前往欧洲的美国艺术家所创作的优秀作品,作品时间跨度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展览通过详细的文字介绍、富有启发性的作品对比、摄影作品等素材,全面、学术地展现了美国受英国、荷兰、德国、法国、意大利风景画的影响,结合对北美新大陆地貌的特殊性的感受,发展出一种既具有宏伟叙事风格,又不乏亲切自然具有地域风情的风景画的过程。
19世纪早期,风景画作为具有创新风格的载体,发展成为西方绘画的重要艺术流派。17世纪出现的两种描绘自然世界的主要模式——荷兰模式和意大利模式,对后来19世纪末的风景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18世纪的欧洲哲学家们,如让-雅克·卢梭和埃德蒙·伯克、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和约翰·哥特弗雷德·赫尔德等,极大地影响了艺术家对自然的概念化和描绘,进而使人们认识到风景画能够表达更为重要的社会及政治问题。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人一方面寻求建立独一无二的国家认同或国家身份;另一方面开疆拓土,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作用。虽然美国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经常选择与美国相关的题材,但是他们也面向欧洲寻求文化和艺术上的指导。
本次展览将美国作品与遴选出来的法国、英国和德国作品共同展出,以探讨美国和欧洲的艺术以及艺术家在19世纪的交流方式。展览聚焦于风景画在国际艺术交流和实验中发挥的作用,展出的风景作品歌颂了美国独特的地理风光,反映了美国画家19世纪间在国外游学的历程,显示了美国人和当时欧洲顶尖艺术家之间的交流。
以温斯洛·霍默为例,他是19世纪著名的美国艺术家,为人熟知是由于他对美国风景的描绘和他作品中所唤起的对美国乡村生活的联想。在南北战争之前,霍默在一家报社画插图, 1866年至1867年间霍默对法国进行了为期十个月的“访问” ,开启了他的职业艺术家生涯。在法国期间,霍默被巴比松画派的作品所吸引,巴比松派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擅长绘制农民劳作的题材,他常将一种精神上的感性灌注到这类作品中去。本次展出的霍默的《翻晒干草的人》与米勒的名作《拾穗者》就十分相似,在《翻晒干草的人》中,农民们正在结束一天的工作,他们翻晒的干草将被储存起来,在冬季当作饲料喂养牲畜。
除了与欧美各地艺术家建立联系互相交流外,西方艺术家还从日本艺术中汲取灵感。19世纪末,欧洲进口了大量日本艺术品,日本美学对这一时期的欧洲艺术,有时还包括美国都产生了影响。日本的彩色木版画对印象派美学特别具有影响力。西方艺术家被日本版画中鲜明的色彩,以及日本艺术家对画面的裁剪、透视、景深原理等所吸引。印象派画家古斯塔夫·卡耶博特所作的风景画《伊埃尔勒河,雨之印象》 ,描绘的是他在巴黎郊外家中的景象,此画的竖向构图、画面裁剪和对角线运用都显示出日本木版画的美学影响。
画家们进行美学实验是19世纪西方绘画的特征,到了20世纪,这种现象更加突出。首次在美国举办的大型现代主义艺术展是1913年的国际现代艺术展览会,印象派、后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均有绘画和雕塑作品展出,启发了众多美国艺术家开始尝试新的主题、风格和技法。如同在19世纪,风景画在现代主义绘画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莱昂内尔·法宁格虽然出生在纽约市,但他与德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法宁格曾与慕尼黑和柏林的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密切合作,并曾任教于国立包豪斯学校——一所1919年在魏玛开办的实验性现代艺术学院。法宁格的独特绘画融合了法国立体主义和德国表现主义的诸多元素。在法国立体主义绘画中,被画物体以被压平和打碎的状态呈现在画面上,而德国表现主义则强调运用主观、非自然的色彩来表达画家的情感和精神,其创作于1917年的《丹斯戴德》描绘的是德国魏玛市郊丹斯戴德的景象,这一年也是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法宁格作为一个德裔美国公民和一个美籍德国居民,看到美德两国在战争中敌对,感到异常悲哀;此画构图棱角分明、支离破碎,画中丹斯戴德的那些中世纪的房屋似乎正在倾颓崩塌,大概是法宁格在战争中心情的影射。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