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二零二零年十月一号,蔡永辉老师的个展《海丝传奇—梦回古泉州刺桐》圆满开幕。自开幕以来,慕名而来的人接踵而至,并且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开幕前奏
二零二零年十月一号,蔡永辉老师的个展《海丝传奇—梦回古泉州刺桐》圆满开幕。自开幕以来,慕名而来的人接踵而至,并且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记得开幕式当天,美食城门口站满了准备来看展的人,并且也吸引了来美食城旅游或者吃饭的游客。最后开幕式在一片欢声笑语的舞蹈、闽南歌曲和当地木偶戏的表演中结束。接着观众就开始陆续进展,观赏蔡老师的个展了。其实,当我看完展览之后,突然觉得,其实开幕式的表演也是个展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毫无违和感地融入了蔡老师整个个展的发生过程,并且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和角色,这是其他艺术家个展所不具备的、没有考虑到的,或者说是不兼容的。因为蔡老师的开幕式上所结合的表演,正是他的个展主题性的延伸,即发扬古泉州的文化魅力。但倒过来想,蔡老师的个展亦是开幕式上表演的延伸。这两者的关系是互文性的、是兼容并蓄的,并且一起对展览的主题,对艺术家所表述的思想加深了力度。
展览内部
走进展厅,会发现蔡老师的个展很是特殊。之前就听闻个展中有蔡老师历时三年所创作的名为《古泉州海丝传奇》长卷作品,十分期待。但是一进展厅,要看到此作品必须得迂回穿过一层层大型的立体图像模板(图像模板的元素就是从画作中的提取),顶着天上神话中的飞鸟(也是悬挂在空中的模板),才能见到此作。这种形式的展示给人一种探秘的感觉,好像得拨开层层的历史片段(模板画作元素),才能最后看到历史的整体(蔡老师的长卷画作原作),有一种走出丛林,忽见大山的感觉。整个展览是围绕着这幅长卷作品为一体的,而且整个展览的画作也仅此一张。这种展览形式在艺术界的个展形式中是几乎没有的。但整个展厅又围绕这张画,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展览空间,真真切切地再现了海德格尔所说的一个“世界”,展现了观者看蔡老师画作时的一个“世界”。这是一种画作和呈现的探索,一种平面呈现和立体呈现关系的探索。
走到展厅的最尽头,终于得见蔡老师的作品《古泉州海丝传奇》,这是一幅十米的长卷,是用古人长卷的艺术形式去描绘的一个古今交融、神话与现实交融的一个古泉州海丝文化奇观。不同于中国古代长卷画作的是,蔡老师长卷里面的人物呈现出一种卡通的味道,但又和中国传统水墨渲染的方式毫不违和,画面有了一种生动可爱、富有灵气的感觉,但画面中出现的鳞次栉比的泉州古建筑、宋代古船、众多的神仙和民众却又赋予了这种灵气一种历史的厚度。画作信息量之大,让人观看作品时有种惊心动魄的感觉。
整个画卷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海丝源起”、“刺桐古港”、“光明之城”、“刺桐风情”、“舌尖刺桐”。借用胡经纬的概述,“这五个部分,他们分别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名人故事、刺桐古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商贸盛况、宋代古船与海丝名胜、闽南文化与宗教民俗、泉州传统美食五个层面,串联起泉州人人熟识的洛阳桥、老君岩、真武大帝、灶君公、惠安女等人物故事,编织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泉州海丝历史人文画卷”。这段概述十分准确地概括了蔡老师的长卷的内容,但是却又远远不够。虽然一件艺术品的内容和形式是可以文字表述的,但是一件艺术品的内在精神、背后所隐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以及作品通过整个艺术形式所给人的一种震撼,是需要我们亲自去观看这一长卷的。如果我们更了解泉州文化,去仔细查找画作中的人物、建筑的来源背景,就更能感受到画作带给我们的丰富多彩的泉州海丝文化的魅力,而这种魅力是气势磅礴的!
古今相融
蔡老师的这张长卷让我想到了中国另外的两张长卷画作,一幅是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另一幅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两张是中国长卷作品中的顶级佳作了。我将这两幅中国古代作品拿出来和蔡老师的作品进行比对,是因为我发现了其中很有意思的几个位置。我觉得蔡老师的长卷不仅吸收了顾恺之《洛神赋图》里面曹植和洛神的人神共存共生的场景,例如蔡老师《海丝传奇》中也有水神、春神、灶君公、真武大帝等众神和蔡老师所创造的两个IP形象,惠女阿芳和浔埔阿香以及和民众们和谐共处的场景。而且还吸收了《清明上河图》中市井生活的那种人间烟火气味,例如泉州的美食文化与节庆民俗也有在画作中生动地表现出来。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是作品的尺寸,《洛神赋图》长约5.7米,宽约0.27米;《清明上河图》长约5.2米,宽约0.24米。他们的长度之和刚好是蔡老师《古泉州海丝传奇》十米长卷的长度。十米长卷以一人之力在中国绘画长卷之中算很长的了。而且蔡老师在担任院长的繁杂的行政工作下,还能静静花三年时间去完成这样一幅长篇巨著,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人的一种“三日一石头,五日一水”的不求名利、沉下心来,浸淫在自己艺术世界中的可贵精神。这是特别值得我们这些晚辈学习的!
蔡老师的“社会雕塑”
除了谈到蔡老师这次个展的形式、内容和精神,我更想谈论蔡老师这次个展的社会效用。这也是让我最有感触的,也是我最想学习的。看了蔡老师的个展,让我想到了同是美院院长的艺术大师博伊斯。他是德国杜塞多夫艺术学院的院长,他提出了一个“社会雕塑”的概念。这个概念是说社会就像一个雕塑,我们每个人都是里面的一份子,共同去参与并创造这个社会雕塑的面貌。所以博伊斯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这个理念去鼓励大众参与进来。其实博伊斯的艺术理念也是在述说一个艺术和社会关系的问题。如何去思考、权衡这样的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我从蔡老师个展以及和蔡老师交流中获得了极大的启发。前几天在蔡老师工作室聊天中,了解到了蔡老师以前办过的个展的诸多形式,每个形式都不太一样,但有一点的是都比较偏重于个人艺术的表现,包括手法题材的选择。虽然题材也有泉州文化的介入,但是我认为蔡老师的之前展览更针对于艺术界,或者说是针对在内行的圈子里的人。例如蔡老师用表现主义的手法去表现泉州市井的人和事物,在九十年代还算是很先锋的,但大众老百姓不一定能接受,虽然也是有许多泉州文化在里面。但是蔡老师这次的个展《海丝传奇》却是面向所有大众人群,不仅仅再是美术界的专业人士,还包括来这打卡的年轻人、闲逛的中年夫妇、有着古泉州记忆的当地老人、欢闹的孩子,以及对泉州文化感兴趣的各个阶层的民众。也就是说这次个展文化波及面之广是有目共睹的。蔡老师用他的一种新的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人民大众对泉州文化、泉州历史产生了兴趣,让更多的民众受到泉州文化的感染,甚至有的人通过这次展览愿意投身于泉州文化的研究中去。这无疑是蔡老师发起的一个以古泉州文化为主题的“社会雕塑”的运动。往后,也会随着蔡老师后面新的一次又一次的艺术活动来持续这个“社会雕塑”的过程。
尾声
最后,我想到了之前网络上很火的一个视频,是由国家一级演员何冰所演讲的《后浪》,里面有一句话我认为和蔡老师的这次展览不谋而合,虽然这是对我们后浪所提出,也是我在思考如何去做,但还不知道如何去做的问题。我觉得作为艺术前辈的蔡老师真正的做到了这一点,给了我一个艺术实践的方向,成为了我们后浪学习的榜样。我想将这句作为全文的结尾,也是对自己艺术创作上的一个方向和要求:
“我看着你们,满怀敬意,向你们的专业态度致敬,你们正在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
发条辰 二零二零年十二月十六日
写于泉师美院
蔡永辉老师简介
泉州师范美院院长、教授、硕导
泉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泉州市文化名家
闽南画派副会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福建省美协水彩艺委会会员
福建省海丝视觉艺术中心主任
福建省公派德国访问学者
清华大学访问学者
美国北德州大学美院客座教授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