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国古画的西方学者最近发现,用来保护“四美”的四块方形绢布,来自同一块布,这同时也证明,《女史箴图》现在的模样应该就是乾隆收藏时的模样,也就是1903年,这幅画刚被带到大英博物馆时的模样。义和团起义期间,英国军官克拉伦斯·约翰逊驻扎在北京的颐和园,但是,谁也不知道他怎么就得到了《女史箴图》,有记载说,这幅画作是他帮助北京的一位妇人,这位妇人送给他的谢物,但是没有多少人相信这样的说法。1903年,克拉伦斯·约翰逊将这幅卷轴画带到大英博物馆,原本是给上面的翡翠套环估价,当时,在大英博物馆工作的历史学家西德尼·考尔文爵士(Sir Sidney Colvin)等工作人员意识到这幅画的价值, 便以25英镑的价格将这幅画买下。1910年,《女史箴图》第一次在大英博物馆向公众展出。史明理解释,之后的很多年,除了部分日本学者对这幅画作稍感兴趣外,似乎很少人留意到这幅稀世珍品,包括当年来大英博物馆看展的徐悲鸿,他在看到这幅画作后,也没有特别强调它的价值。
明年4月将展出一个月
史明理介绍,大英博物馆将《女史箴图》裁为四截,裱在板上展示。从日本明治时期,将来自日本和中国的丝绸画裱在板子上展示的技艺就流传到了美国和欧洲,比如在美国华盛顿的弗里尔和萨克勒美术馆,德国科隆的东亚艺术博物馆,都可以看到大量如此展示的卷轴画作品。自从2008年后,《女史箴图》没有再对外展示,而是成为学术专家重点研究的对象。最近,大英博物馆的科研人员对《女史箴图》进行了非侵入式、非接触式的扫描检测,对丝绸的材质进行比较发现,《女史箴图》曾在两个不同的时期被进行过修复,对修复这样的画作而言,最大的挑战是找到相似的丝绸,因为不同丝绸之间的结构差异很大。科研人员还根据扫描出的“电子图”,分析出丝绸画破损的原因,包括反复的翻卷,系卷轴画的绳带对画作的磨损等。损坏丝绸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时间的曝光,纸张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是丝绸更容易因见光受损。光线会加快丝绸的腐蚀,而且,光线也会改变丝绸的颜色。丝绸曝光的时间越久,颜色会变得越暗淡。
关于《女史箴图》的创作时间,学术界依然存在争论,但是,不可置疑的是,这幅作品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不伤损这幅作品的情况下,如何让更多的人看到这幅珍贵的原作,也是大英博物馆一直在考虑的议题。根据大英博物馆的计划,在停展6年后,《女史箴图》将于2014年4月在大英博物馆进行首展,展期一个月,之后的11个月,这幅画作将在原地被覆盖,保存于黑暗里。之后的每年,都会有一个月的展期。画作将被陈列在为它特制的盒子里,这个盒子位于大英博物馆的第91展室,同时,随这幅画作同馆展出的将有一些同样来自中国江南地区的书画作品。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