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日,“三影堂首届实验影像开放展”在草场地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开幕。冯梦波、杨福东等30余位艺术家用作品“刷新”了常规的影像表现形式,甚至导演顾长卫也带来了新作。
实验影像自上世纪90年代发展以来至今已变换出多重面貌,实验影像艺术家荣荣便希望通过一场展览展现这种艺术的各种可能性。近日,“三影堂首届实验影像开放展”在草场地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开幕。冯梦波、杨福东等30余位艺术家用作品“刷新”了常规的影像表现形式,甚至导演顾长卫也带来了新作。
布展很“实验” 靠抓阄决定展位
整个展览无限定主题,无策展人,艺术家围绕影像自由选择媒介。
该展发起者荣荣告诉记者,促成此次展览也是一个偶发事件。当时原定3月档的展览因故取消,他征求了冯梦波、刘铮等30余位艺术家的意见均表示可以为其“救场”,在十余天的时间内准备展出其新作甚至是未完成的作品,“我便想到以比较自由、开放的形式。”
从“救场”开端的展览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自由与随性。记者了解到在决定举办展览后,此次参展艺术家展陈方式也是独树一帜,“我们大家就靠抓阄的方式决定各自的展位。”为此,观众在看到王宁德的《有形之光——一片杨树》等作品时,根本不用去想为何这位艺术家的作品占据在入门处这样一个好位置。
作品很“实验” 不局限用相机拍下
从上世纪90年代走下来,中国实验影像发展了20余年。它们的革新能力如何,荣荣希望这个展览能给出一个答案。
其中,王宁德的《有形之光——一片杨树》中被分割成碎片般的画面呈现了一片杨树的视觉效果,初看以为是多张照片形成,但其实他采用的是照片的影子来构成。刘铮《自己》的所有影像来自手机社交平台微信和微博,“我爱的人、朋友、家人,都不知道所认识的我有这样的一面”,这样的阐释直击作品的意义。甚至导演顾长卫也带来了对影像艺术的突破。他将钞票上的水印进行扫描,进而放大呈现出了画面。他的创作初看与影像无关,但他的创作恰恰通过观者距离画作远近的关系,探索了与影像直接关联的视觉变化。这一切在荣荣看来都突破了影像固有的常规,“实验影像就不应该是局限于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的,虽然媒材多样,却表明了影像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文艺百科
实验影像几乎与中国的实验艺术共同成长。荣荣告诉记者,实验影像或者也可以叫观念影像、新摄影等等,其实都是在实验精神下挑战艺术创作,“当初东村就是实验影像基地,大家可能不会有实验影像这个概念,但却是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去突破固有的艺术表现手法、观念等,创作出非常独立的、具有突破性的艺术作品。”
由于新的观念的介入,艺术家在不必依赖照相一般功能的基础上,将照相机制作的图像加以人为控制变为可能。上世纪90年代重要的摄影现象是那些一开始就进行实验影像创作的艺术家。当摄影不再以功能主义为目标,摄影便被赋予更为复杂的使命。发展了20余年的中国实验影像,在荣荣看来其主旨一直是在强调一种自我精神,始终处于变革与创造的前沿。
■ 展讯
三影堂首届实验影像开放展
地点:草场地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时间:即日至4月21日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