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国1970年代初期是极简主义、观念艺术和超级写实主义三足鼎立的时期,1970 年代中后期是多种艺术流派和风格同时并存的多元化时期,美国新绘画艺术复兴于这一时期,它没有占主导地位的画派或艺术家群体,各种艺术流派...
对婴孩的表现是哈林作品运用得比较成功的一个主题,这也成了他后来创作的标志性图案,对他未来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之后,他在此基础上添加了一系列其他形象,譬如狂吠的狗、活动的器具、跳舞的交媾图等。哈林在婴儿的主体物旁边通常都会加上一些外散射的光芒。这些向外散射的光芒使人想起童年的快乐和纯真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科技发展的疯狂与幼稚。哈林通过塑造各种形态的婴儿来组成一张完整的画面,最突出的婴儿形态是爬行婴儿。然后再在大的爬行婴儿轮廓中塑造一些形态各异的婴儿形象。他的作品既带有孩童的天真,也触及到成人的灵魂,诸如生与死的严肃话题,他谴责毒品、反对种族主义、对同性恋的恐惧和对艾滋病的关注。评论家这样评论哈林的幽默:“他将幽默运用于物体和人体的畸形之中。他的幽默是用来激活潜藏的能量和破除艺术上严重的故步自封。”2整个画面看似不经意地经营,可是却能引起广大人民思想的共鸣。当人们在街头看见这样的艺术形象时,首先感受到的是哈林的所为,哈林的艺术已经成为了一个视觉符号。有一次他在街头作画,行人看了很奇怪,就相互嘀咕,这人怎么画得同哈林一模一样呀?他一定是在模仿哈林。于是有人冲哈林喊道:“嗨,你以为你是哈林呀?”哈林抬头一笑,说道:“谢谢你,我正是哈林。”
美国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以地铁为传播媒介,涂鸦艺术者把自己的思想迅速传播开来。涂鸦公然的闯入公共生活环境中,城市墙面一夜之间成了涂鸦的天堂。从某种意义上说,涂鸦使艺术成为了生活。涂鸦者反对艺术为上层社会的人所拥有,人们站在家门口就可欣赏到幽默,色彩绚丽的图画,不用付费专门走进展览馆。
哈林在地铁中作画,大都是白天交通高峰期,他作画时,常常有一个或几个观众在旁边看着。哈林画完后要走,有人会问:“你画的是什么意思?”哈林不正面回答,只是说:“那是你的事,我只画画。”哈林不认为艺术的主题是先行的,或者由艺术家单方面确定的,艺术甚至可以没有主题。哈林把自己说成是一个“媒介”,因此他忠实于自己的媒介作用,只是准确快捷地极富热情地将自己身心的瞬间感受或感悟表达出来。哈林认为这种偶发情境是让事物自己行动。因此,他的画从不预先设定,不做计划,不画草图,大型壁画也不例外。哈林的这种艺术主张,使他的艺术创作有很强的表演性,哈林也总是寻找公共媒介物,如公园、名人的身体、柏林墙、教堂、医院、学校等有人和人多的地方进行涂鸦创作。这使他将创作和欣赏(交流)一并完成。在欣赏者的审视下进行创作,也对他提出了一种高的艺术表演要求,即,必须一笔呵就,不能卡壳,不能有错误。神奇的是,哈林似乎没有一件半途而废的作品(可能我们不知道),他总是能够得心应手地将他想表达的对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哈林曾说:“地铁打开了我的眼界,使我看到了另一种对艺术理解的方法,即艺术作为某种东西可以对更多的人产生影响或者将信息传递给他们,而这些人正在逐渐成为艺术的港湾。在过去,艺术是中产阶级和那些可以支付得起收藏费并且‘理解’它的人的象征。艺术被当将大众与上层社会隔离的手段,而且在多方面被当作反对大众的工具。很久以来,艺术经历了一种过分知识分子化的过程”。3哈林使涂鸦艺术社会扩大化,涂鸦行为被公然接受为一种先锋文化。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