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艺术评论 > 正文

“漫威之父”斯坦·李为世界带来了什么?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8-12-21 来源:中国美术报

摘要: 现如今,漫威在着力打造的电影宇宙中慢慢调整着英雄的形象,为了电影主人翁的符号感更强,英雄可以随时摘掉面罩、改变发型。这种改变也许是出于商业目的,但却代表着全球化时代的人类群体对接纳差异、和谐相处的渴望...

原标题:从斯坦·李说起 美漫到底为世界带来什么?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出版业开始以风格强烈的漫画吸引读者。经过了百年,“美漫”已经成长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庞大产业,它与电影业和互联网成为了密切的合作伙伴,以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巨大的曝光量渗透进当代人的生活之中。作为美漫的代表,漫威的一系列作品可谓风靡全球。近日,“漫威之父”斯坦·李的离世引发了中青年一代的伤感情绪。本期,我们不妨以漫威为引,看看美漫到底为世界带来了什么。




电影《毒液》中遛狗老伯的影像还历历在目,斯坦·李却已在11月12日离开了,享年95岁。这不是斯坦·李在电影中的绝唱(还有4部电影将上映),但在首轮漫威电影纪元即将落幕的节骨眼上,他的去世难免让漫画迷感伤。在美国漫画和好莱坞流水线似的创作世界中,这个游荡在逗趣桥段和片尾彩蛋、引领观众进行群体性跳戏的老头,到底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身份:“连一根线都勾不好”的漫画


与很多作家一样,“斯坦·李”只是笔名,他叫史丹利·马丁·利伯(Stanley Martin Lieber),Stan Lee是Stanley的拆分形式。另类的是,斯坦·李并不擅长绘画。1939年,16岁的他来到堂姐夫——“时代漫画”(“漫威漫画”前身)出版商马丁·古德曼的工作室上班,自始至终他的绘画技巧似乎都没有进步,人们甚至评价他“连一根线都勾不好”,可凭借自己高超的编剧能力,斯坦·李打动了古德曼。1941年3月,乔·西蒙和杰克·科尔比联手创作了对抗纳粹的“美国队长”,一次,专心绘画的西蒙本想将凑出故事梗概的麻烦事儿交给一个后生,他却意外收到了署名为“斯坦·李”的长篇剧本《美国队长粉碎叛徒阴谋》。在这次考验中,斯坦·李获得了古德曼的信任,为日后他取代乔·西蒙成为《美国队长》漫画编辑主笔奠定了基础。


好景不长,战后美国的青少年犯罪率激增,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魏特汉姆博士撰写的《诱惑无辜》引起了美国参议院的重视。他们视漫画为诱导人们蔑视法律的重要原因之一,严管之下,美国漫画公司不得不建立了自我审查组织CCA,小型漫画工作室纷纷破产,古德曼的漫画公司缩减为一间小办公室。斯坦·李的日子也不好过,如果不是编辑约翰·罗密塔的力劝,他差点就为了养家糊口跳槽到“花花公子”做一位色情漫画编辑。危急时刻,DC漫画出品了“正义联盟”,这让古德曼意识到自己的公司也需要创造团队角色和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但此时他手上的漫画人物版权几乎卖光了,压力被扔到了斯坦·李的肩上。1961年,斯坦·李创作了四位因为穿越宇宙射线乱流获得超能力的科学家——神奇四侠,新故事为漫威漫画吸引了大量“粉丝”。此后,斯坦·李乘胜而上并邀请杰克·科尔比等人共同创作了诸多今天人们熟知的角色,如1962年的绿巨人浩克、蜘蛛侠、雷神托尔、蚁人,1963年的钢铁侠、X战警、黄蜂女,1964年的夜魔侠、黑寡妇、鹰眼,1966年的黑豹,1969年的猎鹰山姆·威尔逊。


高密度创作让斯坦·李的压力激增,为了方便记忆,他为笔下人物命名时故意选取相同的首字母,例如Peter Parker、Bruce Banner、Matt Murdock。更有创意的是,斯坦·李和他的同僚们依靠经验,让漫威漫画走入流水线式生产。这种“编辑+剧本作家+漫画家”的工作方式被称为“漫威式创作法”,仅有编辑是正式员工,参与角色初设和创作流程把控,作家、漫画家职位都是临时工,他们分工合作,拿出创意,经过公司编审、改订后再继续完善,出版后领钱走人。


祸福两相依,虽然自由的合作模式瞬间提升了漫画的创作效率,与斯坦·李“为读者需求而创作”的理念相契合,激起了自由漫画家的创作积极性和合作欲望。例如,1982年,漫威时任主编吉姆·舒特尔从漫画迷兰迪手中买下了“黑色蜘蛛侠”(被外形寄生体“毒液”附身的蜘蛛侠)的创意,且只花了220美元。但斯坦·李在职业生涯中后期遭遇的非议和争议同样来源于此。




人性:超级面具下的黑色幽默


这么说有些残酷,事实是在漫威式创作法的作用下,斯坦·李的存在对于漫威漫画的意义减弱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模式的自动造血能力无与伦比,不断为漫威带来新作家、新画家、好点子。反观斯坦·李,他在1972年淡出创编环节,于1998年彻底退出了漫威。迄今为止斯坦·李能在34部漫威电影中出镜,是因为他和漫威签下终身合同:无条件获得每位漫威英雄产品10%的利润,并参与每部电影的拍摄。这既是漫威对标志性人物斯坦·李功绩的认可,也让公司背上了沉重的包袱。2007年,漫威倾尽全力,贷款数亿美元投资拍摄《钢铁侠》也正是为了缓解斯坦·李离开后的经济亏空,偿还《蜘蛛侠》电影拍摄后需要付给他的分红。


在20世纪末的数年中,斯坦·李的个人投资及其失败和紧握漫威不放的行为让人怀疑他对于曝光率和公众认可度的执著是别有用心的。此外,他与另一位漫威漫画主创史蒂夫·迪特科为了“谁是蜘蛛侠之父”争执不下,更是让人感到尴尬。迪特科是设计了蜘蛛侠制服的红蓝配色和标志性的武器并独立打出造超凡蜘蛛侠的人,相较于喜欢包装自己的斯坦·李,他隐士般的个性和穷困惨淡的命运实在惹人怜惜。漫威电影井喷的十年中,迪特科不接受采访、不参加首映礼,2018年6月29日,他在公寓孤零零地死去,两天后才被人发现。


站在中立立场看,我们能看到斯坦·李身上的果敢自信、精益求精,这也是他的口头禅“Excelsior”,也看到了计较顽固,或许还有些许霸道。而在这一点上,他和漫威英雄角色极为相似:钢铁侠是商业精英和天才工程师,勇敢而富有牺牲精神,但他妒忌心强、以自我为中心;蜘蛛侠在校是好学生、在家是好少年,但自卑、怯懦、敏感的他天生情绪不稳定;死侍是为了妻子甘愿隐姓埋名、投身试验的癌症病人,但在变身后却成了话痨、虐待狂;蚁人是温情的父亲,但他的情商、智商随时掉线;绿巨人浩克是有理想、心地善良的天才科学家,但遭遇射线成为浩克后他却喜欢逃避现实、自我厌恶情绪强烈;雷神托尔和星爵等人则过度自信,甚至自恋。我们发现自己在被神力震撼的时候分明看到了“人”,他们与我们一样,在生活中面对的困难一半来自世界,一半源于自我。他们会舍己为人,也会恐惧、暴怒,甚至耍性子、捉弄人、内讧,也正是那些不着四六和黑色幽默,拉近了我们与电影人物甚至是整个漫威电影宇宙的距离。当然,如果说超级英雄的面具背后隐藏的是色彩绚烂的灵魂,斯坦·李英名之下的利伯同样也只是寻常的老人。


漫威产品:大众的视觉读物


漫威漫画拥有超过5000位人物角色,故事线穿插纵横关系复杂,且内容多为限制级,这让我们对于美国漫画可谓知之甚少。但参考很早便引入国内的日本漫画,我们理解漫画对于现代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从大众文化需求的角度来看,在大部分现当代艺术放弃叙事、图像阅读风行的今天,很多现代人特有的观念和情感交流都被托付给了漫画,这让漫画迷成为了最有影响力的流行文化传播者。漫画成为了更加富有时代感的“新型小说”,是属于全人类的视觉读物。


说来有趣,漫威漫画的每一次进步,都少不了劲敌DC漫画的影响。不仅是对打造英雄团队思路的模仿,DC漫画旗下的英雄身上有过于浓重的殉道者色彩和高冷的身份,在天外来客超人和罪恶都市里的卫道士蝙蝠侠的映衬下,漫威故事显得更加鲜活,他们的诞生与生存都与美国的社会生活、政治环境紧密相连,这也为作品赢得了生存空间。


从二战灾祸的弥漫,到上世纪中叶的冷战时期军备竞赛与核危机,再到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20世纪70年代的女权运动、青少年成长问题,这些社会性难题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各种社会势力在暗中制造的混乱成为了漫威英雄诞生的催生剂。例如,纳粹遗留的核弹和苏联间谍的袭击,让核物理学家布鲁斯·班纳在伽马射线的刺激下变成了绿巨人浩克;钢铁侠、蚁人战甲的核心科技来自依靠二战崛起的斯塔克工业;培育了咬伤彼得·帕克的小蜘蛛的奥斯本公司是军方的合作伙伴;蜘蛛侠的对手蜥蜴博士毕生的愿望就是利用生物技术帮助在越战中失去部分肢体的伤残老兵,他被迫用自身做实验导致变异,暗示出美国社会中的“越战创伤后遗症”;美队与秘密组织“神秘帝国”的对抗也体现了公众在“水门事件”后对共和党的信任降至冰点;在斯坦·李看来,“变种英雄就是为了平权而奋斗的非裔美国人,X教授与万磁王两个人物的现实原型就是马丁·路德·金与马尔科姆·X,一个平和、一个愤怒,一个试图通过合作沟通融入社会,一个号召不惜以犯罪来反抗压制。”


现如今,漫威在着力打造的电影宇宙中慢慢调整着英雄的形象,为了电影主人翁的符号感更强,英雄可以随时摘掉面罩、改变发型。这种改变也许是出于商业目的,但却代表着全球化时代的人类群体对接纳差异、和谐相处的渴望,以及社会中的异类角色对自我身份的认可。曾几何时,面具是英雄们隐匿身份、自我保护的工具,也是他们回归平凡世界的唯一途径。但就目前而言,漫威英雄的世界也成为了移动网络的天下,他们甚至在记者会上公开身份,在街头和路人自拍合影。人们意识到,无论种族、性别、出身、年龄,今天的地球居民都要为了共同的目标站在一起,分享文明。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