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艺术评论 > 正文

《春蚕》反映的内在的社会意义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4-06-16 来源:青年时报

摘要: 《春蚕》作为罗中立早期作品之一,也是他最为看重的一批作品,在现在看来是不可能再有了,因为时代不同了。它所反映的内在的社会意义也是时代的产物。

原标题:《春蚕》离不开时代烙印

 

罗中立 《春蚕》

 

罗中立 《春蚕》

 

 

 罗中立的成名作《父亲》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这件作品创作于1980年,并在当时的美术界引起轰动。此后罗中立又延续了此类题材,创作了《春蚕》等系列作品,罗中立曾坦言,《春蚕》其实就是《父亲》的姊妹篇,也可以叫做《母亲》。“我就是想表达一种对母亲的感情。”本月初,北京保利春拍,《春蚕》以4370万元成交,刷新了罗中立个人拍卖纪录。

 

春蚕》其实一共有三幅。首幅创作完成后被送到了美国展览,但后来不知下落。上世纪80年代末,四川美院又让罗中立复制了两幅,几乎没有区别,其中尺寸较小的一幅被罗中立个人珍藏,另外一幅则被台湾林明哲收藏。直到去年,罗中立首次创作的《春蚕》出现在了佳士得秋拍上,最终被龙美术馆刘益谦买走了。而此次上拍的《春蚕》就是台湾林明哲所收藏的,也是参加展览次数最多的。同一题材画了三张,可见罗中立对《春蚕》的重视程度。

 

《春蚕》是继《父亲》之后罗中立的另一件重要作品。在他心中,中国传统的农民的分工好像与现代化没有多少关系,罗中立就是要从传统的这个角度把它再推下去。男耕女织从来就是人们的传统观念,而“春蚕到死丝方尽”则无形中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母亲形象。

 

《春蚕》作为罗中立早期作品之一,也是他最为看重的一批作品,在现在看来是不可能再有了,因为时代不同了。这件作品创作于1983年,上世纪80年代整个中国美术发展的基调主要是要脱离“文革”时期轻视艺术自身形态的趋势,要求回归艺术本来的独立性,而艺术个体的个性表现是第一位的,“文革”时期个体的人其实在自我淡化,是消灭个体的。

 

罗中立作为乡土写实绘画代表之一,其实在创作《父亲》时就已推开了一扇无形的大门,这扇门就是罗中立选择的历史与真实和对特点对象的爱。在罗中立乡土写实绘画中淡化描述是显而易见的,摒弃了绘画作品的情节化,而《春蚕》就如同一篇小说情节中的一个镜头,带有潜在地表现对单纯普通人性的赞颂倾向。早期伤痕绘画中还强调戏剧性的冲突、心理变化、事件,罗中立也是从伤痕转到乡土,不难看出当时他对人关注视角点的变化。

 

《春蚕》看到的就是真实,感动了一代代人。而这类题材在改革开放前是很难碰触的。如果说要在今天这样的时代角度去看《春蚕》,大多数画家都可以画,而且技术处理得可能会更好,但《春蚕》内在的社会意义离不开上世纪80年代中国整个艺术状态背景。

 

(责任编辑:胡莹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