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拍卖
新闻 > 艺术评论 > 正文

艺术家的心灵之旅:苦难至深是灵魂

张雄艺术网 http://www.zxart.cn发布时间:2014-07-05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董博婷

摘要: 没有真正体会过煎熬,你不会感受到美好。不在创作的瓶颈出磨得血肉模糊怎么会使自己的作品拥有撕裂空间的气概。绝境,才是艺术的养料。它滋润着那些不愿意向苦难低头的艺术家的灵魂

原标题:世界末日与当代艺术创作


当我们被逼迫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我们的所思所想的就不会有虚的东西,可以得到纯粹的答案。


苦难,是的,就是苦难。


杨澜在三次采访了林怀民先生之后曾提出:谁能在石头上轻松地睡觉?两种人:找到适合的石头的人或让自己适应某一块石头的人。还有一层意思是说,旁人只看到此人酣然入睡,他是否睡着了、醒来后是否腰酸背疼,就不得而知了。如是,人选石头,石头也选人。有跟石头较劲的,时间久了竟也在上面睡出了人形,即合用了;也有随遇而安的,这块石头不合用,再找下一块便是,并无唯一法门。关键是,当一个人决定离开床那熟悉的舒适,去石头上睡觉时,他就已经摆脱了某种惰性,而带来许多种可能。有一天,一块顽石上也会留下他的温度。我想,艺术家的心灵之旅,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


当你真正要从事艺术的时候,你所面对的绝对不是做工精良的美玉而是嶙峋坚硬的山石,而你也一定要把自己磨进那石缝里,往前触摸到更深刻的东西。甚至是带着对世界末日的恐慌或者是在山穷水尽是坚持,这种挣扎着去触摸、去审视、去探索都能够透过那些浮华的东西区看到本质。

      

由此观之,文章憎命达,之于艺术创作也是一样。在历史中艺术文艺时产生于苦难的年代。因为苦难,才能深刻的感受和触碰。不面对死亡,不知道生命的可贵。没有真正体会过煎熬,你不会感受到美好。不在创作的瓶颈出磨得血肉模糊怎么会使自己的作品拥有撕裂空间的气概。不在内心中埋下一股危机意识又怎么能使自己的作品直捣人内心的脆弱。不将自己的精神活生生从事物的表面上抽离出来,我们无法冷静而敏锐的听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


艺术可以是,但是绝不应该仅仅是风花雪月。

      

纯粹的审美追求是合理的,艺术可以不依附于任何外在的功能,有它独立的追求,这都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艺术与人生、艺术与社会的联系,以及艺术作为承受苦难这样一种理想和实践,同样是合理的,同样是值得尊重的,也同样是一个艺术工作者应该追求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认为,绝境,才是艺术的养料。它滋润着那些不愿意向苦难低头的艺术家的灵魂,它就像是将创作者的思维打磨的细腻却锋利砂纸,或者,也可以说,它是艺术创作的过滤器,在大千世界中找到一种区分的方式,从而淘出那些经过涅盘,具有鲜活灵魂的艺术作品。

      

谈及此处,不得不想,像我们现在生活如此幸福自由,到处充满了享受和欢愉,又将从哪里去体会苦难,又怎么能产生深刻的思考呢?

      

前思后想,答案也许是有的——安静。

      

 安静的力量。


 庄子在《知北游》一篇中说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安静是自然之力的承载,安静,是睿智的留白;是轻薄若水的宋瓷。是“内心绚烂至极、表象归于平淡”的美学境界。一个人,耐得住多大的孤独,就抵抗得了多大的浮华。

      

当代艺术创作作重要的正是这安静,内心的安静。安静下来,才能摒弃虚无的繁华,才有余力思考,探索自己所坚定的艺术理念,寻找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灵感,打磨敏锐的思维构建出优质的作品框架,从文化和人心中提取力量冲破创作的瓶颈,最后,安心的接受外界的评判,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菩提,继续思考。

      

在喧嚣的尘世,我们怎样坚守了一片净土?在日益繁杂的现代社会,我们如何学会安静的呼吸?当代的艺术创作的过程也许就是寻找一种方式,或是一个连接内外的纽带。探求外在的作品呈现如何才能时时刻刻拥抱内心的宁静,如何透视人性本色,又是如何让心静如水,无风。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责任编辑:胡莹

转载旨在分享,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用户评论

加载更多+

3D推广
  • 侯晓峰3D艺术画展

  • 王心悟3D美术馆

  • 洪瑞生3D艺术馆

  • 唐勇力3D艺术馆

推荐艺术家
  • 查世煜

  • 于少平

  • 方宋

  • 喻冬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