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日前,“何论东西——程昕东当代雕塑艺术作品收藏展”在湖北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共呈现了51件程昕东的个人雕塑收藏作品,及其26年从艺生涯的文献记录。
原标题:艺术收藏“何论东西”
程昕东
最美好的事物(综合材料) 2010年 马鲁·门迪 程昕东藏
谈及程昕东,人们首先会想到他的多重身份,策展人、艺术经纪人、收藏家、画廊主等,尽管多年来他游刃有余地在这多重角色之间转换,但他始终以中外艺术交流为轴,以不同的时间为半径,画着中外艺术展示对话的同心圆。
日前,“何论东西——程昕东当代雕塑艺术作品收藏展”在湖北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共呈现了51件程昕东的个人雕塑收藏作品,及其26年从艺生涯的文献记录。其中,王广义的代表作《唯物主义》、隋建国的代表作《中山装》以及法国艺术家菲利普·贝晗的《利器》这3件知名雕塑作品,无偿捐赠给湖北美术馆。这是继2017年底,程昕东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捐赠出法国波普先锋马歇尔·雷斯的雕塑作品《一、二、三,抓金鸡(Ric de Hop la Houppe)》之后,又一次大手笔的艺术捐赠。“我希望这些藏品能够回馈社会,提炼它的社会性和公共性。同时希望捐赠能够引起大家对公立美术馆的关注,未来能够吸引更多更好的作品。” 程昕东不仅用捐赠来表明自己对中国艺术事业的支持,也用26年的光阴来践行当代艺术的国际推广与传播。
亲历、参与、推动
上世纪80年代末,满怀理想的程昕东坐上了开往巴黎的列车,这是他从一个化学专业的理科生蜕变为国际知名策展人、艺术经纪人的开始。“刚到巴黎时,怀揣100美元,要想在国际艺术圈里生存、发展谈何容易,需要从头打拼。幸运的是,在巴黎这个自由开放的国际艺术舞台上,我有幸接触到不少国际艺术大师,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一起喝咖啡、品红酒、高谈阔论……并跟随法兰西画廊参加了许多世界最顶级的国际双年展(如威尼斯展)、卡塞尔文献展、明斯特雕塑展,还有诸多的艺术博览会(巴塞尔、西班牙、巴黎、芝加哥、迈阿密、香港),走访了无数的艺术家工作室……”这些宝贵的经验让程昕东获益颇丰。
1992年,程昕东邂逅了法国法兰西艺术画廊的艺术总监卡特琳娜·蒂尔克,她带程昕东走进了一个崭新而神奇的艺术世界。1994年,法国文化部筹划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法国绘画大师皮埃尔·苏拉热五十年作品展,程昕东有幸参与到此次展览的策划过程中。穿梭于巴黎与北京之间,也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了国内自“星星美展”“85美术新潮”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也正因此,程昕东从1996年开始,陆续把张晓刚、杨少斌、顾德新、张培力等中国当代艺术家首次推上西方的舞台。尽管当时中国当代艺术在国外很难销售,“我给张晓刚在巴黎做第一个展览时,他有十几件作品,才卖掉两件。” 程昕东说。
收藏艺术的双重享受
直到2000年程昕东才真正拥有了自己的画廊——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此时,他将巴黎的主场转移至北京,在自己的文化故土更接地气地扮演好自己的艺术角色。从北京的史家胡同好园宾馆(1999年至2000年),到东堂子胡同35号(2001年至2004年),再到798艺术区(2004年至今),一步一个脚印践行着策展、画廊经营、出版,以及国际艺术交流与传播的使命。
“收藏作为经营画廊的关键,也体现着画廊经营者对艺术品的情怀和热爱。如果想把画廊做得比较专业又有持续性,必须要做藏家,要先去吃‘螃蟹’。”由于终年行走在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工作室、画廊、艺博会和美术馆,程昕东见到令他心动的作品就会顺手收藏,其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说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藏品,要属1994年他从一家法国画廊购得的博伊斯的《为了爱而生存》。“博伊斯早期70年代的艺术作品看似简单,实际上四两拨千斤。我以前学的是化学专业,所以在读书的时候经常看到量筒、烧杯,但是没想到被他拿来以后放了一朵玫瑰。他把对爱的态度视觉化地表现出来了,非常智慧。” 一枝玫瑰插入量筒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仿佛是程昕东人生转折点的极简隐喻。程昕东表示,对他来说,收藏艺术的关键不仅在于市场回报,更在于他的这种超前的行为和准确判断,既帮助了艺术家,也帮助了他自己,使他获得了精神和物质的双重享受。
“何论东西”的初衷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用“何论东西”这一主题来表达程昕东的收藏初衷,“他在寻找艺术家的过程中,价格常常不是其主要的兴趣点,作品背后的知识思想及令人激动的故事和内容存在,特别是隐藏在这些作品背后思想的深邃,比实际作品本身更重要。” 冀少峰认为,“何论东西”其实就涵盖了程昕东收藏的概念。
此次展览选取了来自美国、古巴、东欧国家、菲律宾、日本、韩国等国艺术家的51件雕塑作品,尽管只是程昕东雕塑收藏板块中的一部分,但已经足见其收藏的态度和价值标准。“每件藏品都会和某一时间点发生关联,产生背后的故事。”在程昕东看来,展览的呈现已经打碎了收藏作品的时间线索,意在“传达当代雕塑的语言问题,当代雕塑与当代设计的关联问题,当代雕塑与社会、与政治、与人的关联性的问题。”“希望从这几条线索去引导观者,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个人的收藏展层面。”他说。
透过自己经年累月的艺术收藏,揭示出当代艺术语言的丰富性、多样性、不确定性以及艺术作品的社会性、精神性,并透过艺术和个人成长的关联性及世界各地的走访经历,程昕东向参观者展现着一个个鲜为人知而又颇为动听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李亦奕
(责任编辑:小苏)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