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此次桑蚕丝绸文化展以“一棵圣树、一只天虫、一缕丝线、一方锦绣、一带一路”为脉络,设置了综述和“桑”“蚕”“丝”“绸”“路”六个版块,全面展示了桑蚕丝绸产业和文化内涵。
原标题:桑蚕丝绸中的文化意涵
辽代黄色花卉仙鹤纹绫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风雅颂 凌睿婉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一年两度伐枝柯,万木丛中苦最多。为国为民皆丝汝,却教桃李听笙歌” ……诸多诗词古文中传递着桑蚕丝绸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保障生活、发展经济,乃至融汇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桑蚕丝绸技艺中蕴含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值得当代人不断发掘。
6月6日至8月25日,由国家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北京蚕种场协办的“中国桑蚕丝绸文化展”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行。
此次桑蚕丝绸文化展以“一棵圣树、一只天虫、一缕丝线、一方锦绣、一带一路”为脉络,设置了综述和“桑”“蚕”“丝”“绸”“路”六个版块,全面展示了桑蚕丝绸产业和文化内涵。中华民族在千百年发展中积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桑蚕丝绸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农耕智慧,是我们借以感知中华文明的重要视角。丝绸之路的开创与发展也开启了中华民族与他国贸易、技术、文明等多维度交往的新路径,此次展览便为观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桑蚕丝绸文化魅力的平台。
文明符号 情感认同
在神话传说中,嫘祖与黄帝一起开创了农耕文明,她发明了养蚕治丝技术,教民育蚕以供衣服,使天下无皴瘃之患。回望种桑养蚕、缫丝织布技术的演进史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在数千年的文明演进中,已渐渐融入人们的精神生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桑蚕丝绸文化。
桑为蚕之天,被誉为“东方圣树” 。中国自古以来以农桑立国,桑树在中国农耕文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孕育了桑蚕丝绸文化。在文明发展的初期,桑林是先民求雨祈福、祭祀通神的重要场所。如今,这一原始的情感表达方式借节日习俗传达出来。“蚕为丝母”部分再现了养蚕历史,展示了桑蚕生产与蚕事习俗。在蚕乡,人们根据二十四节气和岁时节令安排桑蚕生产,并形成了“呼蚕花”“耍蚕龙”“请蚕猫”“演蚕花戏”等众多祈求蚕茧丰收的民俗活动。芒种前后,蚕农们已经度过了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养蚕缫丝季节,他们会在端午节期间举行“谢蚕花”的活动酬谢蚕神,邻水地区还会举行划龙舟比赛。这些民俗节日以最为质朴的方式表达着蚕农对自然的敬畏,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也同样包蕴其中。
缫丝技艺和工具的改进,丝织技术和器具的不断革新,使得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的丝织品种被创制出来。一经一纬,一纵一横,机杼声千年不休,华美丝织物连接古今,沟通中西。这其中,丝织纹样由简到繁,自然崇拜、宗教伦理、祈愿祝福等理念被符号化为精美的图案纹路,成为情感认同的一种载体。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异域文化的传入更是丰富了丝织纹样的元素。隋唐时期丝织品汲取中、西亚的新鲜元素,创造出大量具有西域风格的联珠纹样丝绸制品。
从新石器时期桑蚕起源,到种桑养蚕,再到现代桑蚕技术、品种改良,丝织技艺改进;从上古传说到民俗文化传承,再到现代桑蚕丝绸文化的弘扬提升,展览努力为观者呈现桑蚕丝绸的发展轨迹,展示其中丰富的文明精义。与此同时,此次展览还回顾了丝绸之路的开拓与贸易交流的展开,从桑蚕技术交流到文明文化互鉴,揭示了中华民族以丝绸为媒介,发展形成的“丝路精神” 。
“丝路精神” 互通互鉴
中国作为桑蚕丝绸的发源地,种桑、养蚕、制丝、织绸技术长期领先世界,近代考古发现和现代生物学研究证明,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先民就已具备了养蚕缫丝织绸的技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中,这些技术和成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展览从丝绸之路的开创发展、贸易往来和技术文化交流等多个维度,讲述古代丝绸之路的中国故事,解读和弘扬新时代“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展出的文物展品涵盖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等各个时期,共计400余件。其中不乏反映丝绸之路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物。
作为一条共赢的贸易之路,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记录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这条互鉴的技术之路让中国的养蚕技术和纺织工艺走向世界,西方文明中的天文历法、生物物种传入中国。古丝绸之路跨越中华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和印度文明地域,各地区求同存异、开放包容使古丝绸之路成为一条文化之路。经济贸易交往不仅仅是物物交换,互通有无,其背后更是人与人的交流,人类文明的包容共生。
桑蚕丝绸生产成就了古代中国的富国梦,丝绸之路的开拓、货物贸易、技术文化交流与传播孕育出“丝路精神” 。新时代“一带一路”的新“丝路精神”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传达着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远大构想。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