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加盟
您的位置:首页 > 展览资讯

“景·色——中国当代青绿山水画学术邀请展”亮相苏州

发布时间:2019-09-19 来源:中国艺术报

摘要: 艺术家们在笔墨情趣中纵深挖掘,实验性地运用多种绘画材料探索绘画意蕴,在延续东方审美意境的同时,也展现出各具特色的个性化诠释和实践。

原标题:山水“景·色”诠释“艺术与生活”——记“景·色——中国当代青绿山水画学术邀请展”



夏日云影 刘文东


9月3日至10月10日, “景·色——中国当代青绿山水画学术邀请展”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展出。本次画展是“第三届中国美术苏州圆桌会议”的主题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中国美协中国重彩画研究会、苏州市文联共同主办, 51位参展艺术家以“景·色”为切入点,创造性地诠释了“艺术与生活”的会议主题。


展出的51幅画作由全国各地知名画家创作,其中包括10幅苏州本地画家的作品。艺术家们在笔墨情趣中纵深挖掘,实验性地运用多种绘画材料探索绘画意蕴,在延续东方审美意境的同时,也展现出各具特色的个性化诠释和实践。


有关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既是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美术面临的现实议题,也是我们如何对待民族文化生态和文化自信的问题。关于本次画展与“艺术与生活”主题的内在联系,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表示:“对于山水画家而言,生活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与自然的对应关系上。生长于都市的我们已不像古代山水画家那样推开门便看见山川一片,也不可能像他们那样整日坐对大荒。一年中有数的几次写生,就是难得的以自然为背景的生活。更多时候,我们只能在心中修篱种菊、遥想南山。当代山水画家是一批生活于城市却胸中有丘壑、笔底生烟云的‘在’自然者。 ”


青绿山水画以矿物质石青、石绿为主色,其材料皆取材于自然。魏晋时期,青绿山水画初现雏形,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后至隋、唐、宋、元、明、清时期,青绿山水画在每一阶段都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态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副院长许俊指出:“山水画是中国艺术史发展中一个活跃的符号。纵览中国古典美术的发展史,山水画占据了很大分量,而被称之为‘青绿山水’的中国画又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随着历史的演进,对色彩的重视逐渐减弱,以致最终似乎被艺术主流所抛弃。其实,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中国美术史,许多只能被称之为中国文人画史,青绿山水画的发展是由唐宋时期的极盛到元代以后才逐渐衰落的。但是,这种衰落并非衰亡,青绿山水画的发展有自己的脉络。 ”


无论发展至何种程度,青绿山水画的内在精神都是深刻且值得欣赏的。画家浦均谈道:“青绿山水强调符号性和装饰性,使中国山水具有无尽的可阐释性。抽离了表象的色彩背后,我们体会到的是画家解衣盘礴的气度、是飘然而去的潇洒、是可游可居的心灵家园、是‘无染无杂,来去自由’的胸襟和情怀。 ”


值得一提的是画家谢士强的观点,他认为,在我国山水画史上,吴门画派的青绿山水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色,可谓是“工而不佻,妍而不甜” 。自古以来,苏州美术成就非凡,为我国美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创作实践支撑,这正是“第三届中国美术苏州圆桌会议”暨“景·色——中国当代青绿山水画学术邀请展”选在苏州举办的原因。


发展至今日,在当下的时代语境中,我国青绿山水画无疑面临着新的挑战。在画家刘文东看来,二十一世纪快节奏、信息化、多元化、视觉化的生活方式已使人们不易于接受传统青绿山水画的图式,时代性的审美取向也使人们不再沉醉于单纯以石青、石绿为主导的画面。艺术评论家刘梓封认为:“中国山水画作为最具文人情怀与东方精神气质的题材,如何对接现代语境便成了首要课题。对笔墨语言的依赖、对山水意象的体悟、对文人情怀与精神意志付诸山水造型的呈现,当这些实质内涵遭遇现代理念时,往往会显得格格不入。 ”


关于我国当代青绿山水画发展的新路径,许俊表示,当代青绿山水画应该走继承与创新结合之路。“当代山水画家们在做着各自的努力,追求着个人的绘画风格和艺术语言,使山水画的着色不只局限在唐宋传统着色的方法上,以此也证明了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和表现形式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在宏观上要把握文脉,微观上要精研画理,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创新之路就在我们脚下。听山水之清音,畅山水之情怀,悟山水之真谛,还山水之本色。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艺术,一方艺术造就一方天地。每个时代都会出现引领风尚的艺术大家,产生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和艺术风格,艺术的发展不会停下它前进的步伐,今天亦如此。 ”许俊说。


在沟通艺术和生活之桥时,寄情山水、描绘景色往往是艺术家的主要观照方式。如今,青绿山水画仍在参与构建着我们的精神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当代价值。正如牛克诚所言:“信息化、图像化时代,正在强力塑造具有时代性的新审美,缤纷的当代社会生活所展现的绚丽无比的视觉性,是单纯的水墨画难以表现的。青绿山水画从中国画的色彩传统中,寻找与当代审美相适应的语言生长点,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对‘以色貌色’‘随类赋彩’进行再阐释,既应和着当代生活多样丰富的视觉需求,也应和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及审美趣味。它是一种渊源于中国画传统,又立足于当代社会现实环境的语言样式、审美样式。”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

分享: 更多
用户评论
万能发帖软件 www.teamczyx.com
还木有评论哦!赶紧抢第一条评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