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步履寻幽——何镜涵的写意楼阁艺术”展览汇聚何镜涵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所创作的山水、人物等作品近60件,以“写意楼阁”为核心线索,围绕“玉楼人醉”“得其寰中”“寸心千里”三个板块呈现何镜涵笔下的山水胜境。
原标题:寻幽何镜涵的写意楼阁艺术
于今黄鹤又飞来(纸本水墨) 1981年
何镜涵
一提起北京画院的老画家何镜涵,人们都会想起他的界画,的确,原名赫尔庚勒·索绰罗的何镜涵自1958年入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成为专职画家,其山水、人物、花鸟兼擅,尤以古装人物和楼阁山水最具代表性;而10月22日至11月10日,由北京画院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的“步履寻幽——何镜涵的写意楼阁艺术”展览则汇聚何镜涵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所创作的山水、人物等作品近60件,以“写意楼阁”为核心线索,围绕“玉楼人醉”“得其寰中”“寸心千里”三个板块呈现何镜涵笔下的山水胜境。
20世纪北京画坛上的京派,既有宫廷艺术的传承,又有文人艺术的延续,而何镜涵不同于以上两者。在云集了齐白石、叶恭绰、于非闇、徐燕孙、王雪涛、胡佩衡、吴镜汀、吴光宇、溥松窗、胡絜青、周元亮等一众北京传统中国画坛代表画家的北京画院中,何镜涵与这些前辈交谊甚厚,并得到真传亲授,汲取了丰富精湛的绘画艺术精华。在此期间,他与王雪涛、徐燕孙合作创作了《炮大哥》 《三国演义》 《水浒传》等多部连环画,并与古一舟、惠孝同等人合作绘制了46米长卷《首都之春》等经典作品,皆令人印象深刻。本次展览也呈现了何镜涵在这时期的经典人物画作品,展现了何镜涵对传统技法与内涵精神的深刻领悟和纯熟运用。在人物画取得广泛认可后,何镜涵不满足于已获得的成绩,转而进入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尤其是传统界画的探求之中。
“楼阁”是中国独特的民族建筑形式,其形象的绘画作品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墓壁画。至隋唐时期,以“亭台楼阁”为主题的绘画种类日臻完善,宋代达到巅峰,形成了独立的绘画形式——界画。此后,文人画兴起,界画式微,虽清代仍有著名的界画画家袁江、袁耀父子,然已难力挽颓势;其后二百多年里,界画已难寻踪迹。界画因为自身功能限制,在诞生之初就带有一定的“匠性” ,而何镜涵的“写意楼阁”山水便是从传统界画中脱颖而出,对界画进行的一种开拓性尝试。早在上世纪50年代,何镜涵就对古典楼阁山水绘画技法与中国古代建筑进行潜心研究;至70年代,他成功采用写意技法,将古典建筑与园林风景完美融合,形成现代写意楼阁山水新画派。本次展览中可见到诸如《于今黄鹤又飞来》《碧云寺》等一批被视为何镜涵风格最终形成并进入艺术盛期的标志性写意楼阁作品。
在几十年的大量写生创作基础上不断对中国古典楼阁建筑进行潜心研究,何镜涵最终采用了写意技法表达传统楼阁建筑主题,创立了“写意楼阁”山水,填补了美术史上的空白,被誉为“开宗立派,承前启后” 。
请扫描新闻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