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结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汉族统一国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作为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王朝,秦始皇在幅员辽阔的统治区域内,创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文字的统一,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书同文”,由丞相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在对金文和石鼓文删繁就简之后,“秦篆”应运而生,“秦篆”又称“小篆”,后作为标准字体,用于公文法令,通行全国,废除了其它各种异体文字。
“秦篆”规范之初,人们对它的结构还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李斯就和赵高、胡毋敬等人编写了诸多范本,供大家临摹。
从小篆的造型中,我们不难窥测到秦统一天下后要求安定、巩固乃至要体现皇权至高无上等等意向。小篆的点画没有大起大落,均匀饱满,线条虽多修长但不能疲软破碎,要富有极强的弹性,如强弓硬弩,因此其庄严感与力度便有如始皇横扫六合、囊括天下一般,不容有一毫犹豫不决。
《泰山刻石》在书法史上,是中国古文字的最后阶段,它不仅是秦王朝鼎盛的见证,也开启了泰山碑刻的先河。李斯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元赫经赞道:“拳如钗股直如筋,曲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岱史》称:“秦虽无道,其所立有绝人者,其文字、书法世莫能及。”鲁迅认为秦泰山刻石“质而能壮,实汉晋碑铭所从出也”。
小篆再次被简化,采用狱吏程邈把小篆圆转笔画变成方折的字体,便于书写,这就是"隶书"的产生。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秦隶在结体上有自己特殊的时代特征,扁平、工整、精巧,既有后世隶书的特征,又包含了篆书的特点。古人说:“篆之捷隶也”,正是从“快”这一点上简明扼要的说出了篆书的快写,真正把中国书法向隶书的方向推进。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其实秦代除篆书、隶书之外,还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风格各异的文字,是他们共同构成了秦代书法,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结晶。
制片人:张雄 监制:陈家心 策划:严茂辉 编导:苏珊 主持人:苏珊 摄像:许春元 后期:陈琳茜
请扫描视频二维码